- 尚磊;史瑞应;蔡旭旦;Benedikt Fasel;张蓓;陈小平;
目的:探究我国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以及与其有氧、无氧能力的相关关系,其数据和成果对训练和比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方法:对21名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男子运动员分别进行有氧、无氧能力和短距离比赛测试;使用GNSS定位系统和计时设备记录短距离比赛中运动员时间、速度和技术等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评价有氧、无氧能力指标与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1)有氧能力测试中乳酸阈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和总效率指标及无氧能力测试中上肢最大功率、平均功率指标分别与短距离比赛的竞技表现指标密切相关(p<0.05);2)短距离比赛的比赛时间、上坡段时间、平地段时间、G3使用比例、G3最大速度与有氧、无氧能力指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结论:以测试氧摄取指标为主的有氧能力和以测试上肢最大功率指标为主的无氧能力与越野滑雪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高度相关;乳酸阈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总效率等有氧能力指标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更高的上肢爆发力水平与更好的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显著相关。建议:注重发展我国越野滑雪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有氧能力和上肢峰值功率水平。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室和雪上环境下进行标准化实验设计,进一步探讨有氧和无氧能力的动态变化对短距离比赛全程和分段竞技表现的直接影响。
2024年03期 v.36 303-312+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部义峰;朱小芋;
目的:探究寒冷环境下激活后增强效应(PAP)诱导训练对运动员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影响,为寒冷环境下运动员准备活动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5名男性高水平运动员,在-6℃~0℃温度下,采用90%1RM、85%1RM、80%1RM、75%1RM 4种负荷实施诱导训练,然后分别测试第3 min、第6 min、第9 min、第12 min的立定跳远(SLJ)、垂直纵跳(CMJ)、10码跑(TYR)成绩。结果:诱导训练的间歇时间对测试成绩具有较大的显著性影响(p<0.01),诱导负荷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p>0.05);当间歇时间为6 min时,3个项目的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基准成绩(p_(SLJ)<0.01、p_(CMJ)<0.05、p_(TYR)<0.01);当间歇时间分别为3 min、12 min时,测试成绩与基准成绩相比显著下降(p_(3 min)<0.01,p_(6 min)<0.01);当间歇时间为9 min时,SLJ、CMJ的测试成绩与基准成绩相比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TYR的测试成绩则显著低于基准成绩(p<0.01)。结论:寒冷环境下,运动员通过诱导训练能产生PAP;PAP对间歇时间具有选择性,仅出现在诱导训练后的第6 min,且持续时间较短;诱导负荷对PAP无显著性影响,间歇时间为6 min时,大负荷、低重复(90%1RM×4次)与中负荷、高重复(75%1RM×10次)的负荷方式均可作为最佳诱导训练方式。
2024年03期 v.36 313-320+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5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晓可;张栋;陈超凡;曹春梅;
目的:阐明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训练绩效差异。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就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对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探析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结果发现:1)在运动素质方面,HIFT对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爆发力的训练效果优于持续性有氧训练或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抗阻训练或有氧联合抗阻训练没有显著差异,或较弱于抗阻训练,其训练效果受抗阻的负荷和人群差异的影响,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更能提高平衡性和敏捷性;2)在生理机能方面,HIFT对有氧能力的改善优于有氧联合抗阻训练,与高强度间歇训练和高强度持续性有氧训练相当,但相对更能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HIFT对无氧能力的改善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具有相似效果;3)在身体成分方面,HIFT对体成分的影响相对传统单一训练模式效果相当,HIFT可能是改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成分的一种高效的运动方式;4)由于HIFT的动作模式具有多样性、循环性的特点,参与HIFT的受试者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愉悦性和运动主动性。结论:HIFT既可提高肌肉运动表现、机体平衡能力和敏捷能力,又可改善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能使参与者具有更高的愉悦性和主动性,可作为对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补充训练方式。建议:今后研究应在明确HIFT训练模式和训练强度的基础上,探索适用于不同人群的HIFT处方指南和适用于不同专项运动员的HIFT方案,结合表面肌电特征或生物力学参数,从更多视角研究和阐明其生物学机制。
2024年03期 v.36 32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下载次数:1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