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文化创新表达与有效传播

  • 文化传承视域下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表达——基于大型系列体育文化类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的叙事分析

    崔乐泉;林春;

    基于对中央电视台奥林匹克频道推出的大型系列体育文化类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的整体分析,结合该节目对体育文物或部分艺术作品的体育特点的叙述性解读,分析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价值转化。经分析认为,体育与艺术表现方式融合后的独特叙事方式能构境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时空图谱,不仅能传达出被叙述对象的文化层面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使受众对被叙述对象产生思考和感想;该节目通过对体育文物或艺术作品包含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元素的呈现,以唤醒文化记忆的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开辟了新的场域;通过对体育文物或艺术作品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解读式叙述,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进程中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承提供了媒介平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文物或艺术品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要素的记录和描摹为建构中华民族对中华体育文化的认同奠定了基础。该节目独特的叙事方式在联通古今、以动态叙事诉说时代气韵与风骨的表达中达到了从体育文物或艺术作品发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意蕴、品读体育历史与中华体育文化精髓的目的。

    2024年03期 v.36 237-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符号有效传播研究——以大型系列体育文化类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为例

    周艳丽;曹美娟;周珂;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作为讲述中国体育故事的重要载体,能彰显中华体育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意涵,同时也能为个人增强体育文化自信增添有效助力。基于此,以大型系列体育文化类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为主线,从文化自信视域下探析其传播价值、内在机制以及所预设的传播效应。由此厘清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有效传播对体育文化自信的影响以及实践操作路径。经分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有效传播是建立在预设的知识性效应、情感性效应及调节性效应基础之上的,其中的知识性效应和情感性效应会分别影响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而调节性效应强调的则是对知识性效应和情感性效应的主体性作用的调节,从而能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形成影响。由此,从电视节目而言,要实现这一预设效应,进而实现有效传播,需要建构叙事场景、预设多元叙事主体视角、联结历史时空、扩充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精神意涵,具体所指分别为以虚实空间相间的文化氛围初建文化认知、以多层图像视点形成的观点碰撞活化文化认知、从多重时空视角的呼应对话促进文化认同、以系统化叙事凸显的精神意涵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形成三大传播效应联动,最终达到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的目的。

    2024年03期 v.36 24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1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体育与健康中国

  • 我国流动儿童体育参与的同伴效应研究

    叶茂盛;高云惠;沐玲;

    为了探究流动儿童体育参与的内在规律,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发展,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基线数据和二期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同伴效应对流动儿童体育参与的影响后发现:1)流动儿童的周体育参与时长少于本地儿童,初中阶段差距变大;2)流动儿童体育参与的同伴效应呈倒U型曲线,本地同伴的同伴效应拐点为17.286(周时长),流动同伴的同伴效应拐点为9.12(周时长);3)不同流动状态下,个体受到同伴体育参与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更近的流动距离和更长的累计流动时长可以抑制同伴效应的倒U型现象;4)流动儿童体育参与出现同伴效应的原因可能缘于流动儿童融入群体的情感需求。建议:1)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体育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重要价值;2)体育教师应考虑同伴效应的临界值问题,采用更为合理的分组教学和评价方式;3)流动儿童家长应更关注子女流动初期的体育参与和运动促进;4)进一步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并关注流动儿童,满足其群体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情感需求。

    2024年03期 v.36 25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幼儿体质健康水平与工作记忆加工的差异特征:来自fNIRS的证据

    郑权良;李红娟;宁科;史兵;武陈;郭玉江;

    目的:探讨幼儿体质健康发展水平与工作记忆加工的大脑神经关联,为幼儿体质健康促进与认知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8名4~6岁学龄前儿童,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的内容评估幼儿体质健康发展水平,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fNIRS)技术,监测幼儿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血氧动力学信号,采用4(体质健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2(记忆难度,分为低记忆难度、高记忆难度)的混合实验设计探讨幼儿体质健康水平与大脑工作记忆时的行为学和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差异。结果:1)在低记忆难度条件下,体质健康优秀组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R-DLPFC)显著大于良好组,在R-DLPFC、右侧三角部布罗卡氏区(R-PTBA)、右侧额极区(R-FPA)及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L-DLPFC)显著大于合格组,在L-DLPFC显著大于不合格组;2)在高记忆难度条件下,优秀组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在R-DLPFC显著大于良好组,在R-DLPFC、R-PTBA、R-FPA及L-DLPFC显著大于合格组和不合格组;良好组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在L-DLPFC和R-PTBA显著大于合格组,在R-DLPFC、R-PTBA、R-FPA及L-DLPFC显著大于不合格组,合格组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在R-DLPFC、R-FPA及L-DLPFC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大于不合格组;3)优秀组和良好组在高记忆难度条件下的R-DLPFC、R-PTBA、R-FPA及L-DLPFC显著大于低记忆难度条件下;4)合格组在高记忆难度条件下的R-FPA和L-DLPFC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大于低记忆难度条件下;5)不合格组在高记忆难度条件下的R-PTBA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大于低记忆难度条件下。结论:幼儿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与工作记忆存在密切关联,表现为体质健康发展水平越高,大脑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的前额叶相关皮层激活程度越高。

    2024年03期 v.36 26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新时代学校体育

  • 运动技能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难点及其优化策略

    尚力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运动技能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问题作以讨论。从知识是素养的基础、素养是对知识的超越、知识可以转化为素养等方面分析了运动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而阐释了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经研究认为,指向培养核心素养的运动技能教学存在的主要难点是: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少关联性和实战化;运动技能教学未能传授给学生完整的运动项目;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意义难以充分迁移;运动技能教学未充分建构起学生的运动认知。优化策略是:实施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强调学生学习运动项目的完整性;注重运动技术学习意义的转化;关注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学习方式。

    2024年03期 v.36 279-285+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基于体育学科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关系论证、导出逻辑与设计策略

    甘琼;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实现以学科大概念为中心、以主题为引领的大单元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基于体育学科大概念引领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分析其在系统性与完整性学习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性。提取和凝练专项运动技能的大概念,以专项运动技能的大概念为中心构建大单元学习主题,基于大单元学习主题的引领构建系统性与完整性的课时学习主题任务链,构建指向发展核心素养的单元与课时学习评价体系,并辅以案例说明。加强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与学科大概念的关联性,从而优化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4年03期 v.36 286-293+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1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 ]
  • 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论析

    郭玉峰;张长念;张长思;

    长期以来“,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困扰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与构建策略。经研究认为: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缺乏对武术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动作学练、轻技能应用,不利于发展学生武术运动能力;重套路学习、轻功法练习,不利于发展学生武术专项体能;教学内容缺乏进阶性,不利于形成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研究后提出: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结构化武术教学内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一体化武术教学内容;创新武术功法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武术专项体能的整体思路。结合示例构建出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和学练方式,即小学以“拳械套路+演练功法”为核心,初中以“文明对抗+技击功法”为核心的一体化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基础性学练+组合性学练+比赛性学练”的系统化武术学练方式。

    2024年03期 v.36 294-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体育强国建设

  • 我国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能力与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的相关性探究

    尚磊;史瑞应;蔡旭旦;Benedikt Fasel;张蓓;陈小平;

    目的:探究我国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以及与其有氧、无氧能力的相关关系,其数据和成果对训练和比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方法:对21名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男子运动员分别进行有氧、无氧能力和短距离比赛测试;使用GNSS定位系统和计时设备记录短距离比赛中运动员时间、速度和技术等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评价有氧、无氧能力指标与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1)有氧能力测试中乳酸阈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和总效率指标及无氧能力测试中上肢最大功率、平均功率指标分别与短距离比赛的竞技表现指标密切相关(p<0.05);2)短距离比赛的比赛时间、上坡段时间、平地段时间、G3使用比例、G3最大速度与有氧、无氧能力指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结论:以测试氧摄取指标为主的有氧能力和以测试上肢最大功率指标为主的无氧能力与越野滑雪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高度相关;乳酸阈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总效率等有氧能力指标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更高的上肢爆发力水平与更好的短距离比赛竞技表现显著相关。建议:注重发展我国越野滑雪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有氧能力和上肢峰值功率水平。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室和雪上环境下进行标准化实验设计,进一步探讨有氧和无氧能力的动态变化对短距离比赛全程和分段竞技表现的直接影响。

    2024年03期 v.36 303-312+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寒冷环境下激活后增强效应诱导训练对运动员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影响

    部义峰;朱小芋;

    目的:探究寒冷环境下激活后增强效应(PAP)诱导训练对运动员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影响,为寒冷环境下运动员准备活动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5名男性高水平运动员,在-6℃~0℃温度下,采用90%1RM、85%1RM、80%1RM、75%1RM 4种负荷实施诱导训练,然后分别测试第3 min、第6 min、第9 min、第12 min的立定跳远(SLJ)、垂直纵跳(CMJ)、10码跑(TYR)成绩。结果:诱导训练的间歇时间对测试成绩具有较大的显著性影响(p<0.01),诱导负荷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p>0.05);当间歇时间为6 min时,3个项目的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基准成绩(p_(SLJ)<0.01、p_(CMJ)<0.05、p_(TYR)<0.01);当间歇时间分别为3 min、12 min时,测试成绩与基准成绩相比显著下降(p_(3 min)<0.01,p_(6 min)<0.01);当间歇时间为9 min时,SLJ、CMJ的测试成绩与基准成绩相比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TYR的测试成绩则显著低于基准成绩(p<0.01)。结论:寒冷环境下,运动员通过诱导训练能产生PAP;PAP对间歇时间具有选择性,仅出现在诱导训练后的第6 min,且持续时间较短;诱导负荷对PAP无显著性影响,间歇时间为6 min时,大负荷、低重复(90%1RM×4次)与中负荷、高重复(75%1RM×10次)的负荷方式均可作为最佳诱导训练方式。

    2024年03期 v.36 313-320+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5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系统综述——基于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测试

    陈晓可;张栋;陈超凡;曹春梅;

    目的:阐明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训练绩效差异。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就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对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探析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结果发现:1)在运动素质方面,HIFT对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爆发力的训练效果优于持续性有氧训练或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抗阻训练或有氧联合抗阻训练没有显著差异,或较弱于抗阻训练,其训练效果受抗阻的负荷和人群差异的影响,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更能提高平衡性和敏捷性;2)在生理机能方面,HIFT对有氧能力的改善优于有氧联合抗阻训练,与高强度间歇训练和高强度持续性有氧训练相当,但相对更能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HIFT对无氧能力的改善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具有相似效果;3)在身体成分方面,HIFT对体成分的影响相对传统单一训练模式效果相当,HIFT可能是改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成分的一种高效的运动方式;4)由于HIFT的动作模式具有多样性、循环性的特点,参与HIFT的受试者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愉悦性和运动主动性。结论:HIFT既可提高肌肉运动表现、机体平衡能力和敏捷能力,又可改善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能使参与者具有更高的愉悦性和主动性,可作为对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补充训练方式。建议:今后研究应在明确HIFT训练模式和训练强度的基础上,探索适用于不同人群的HIFT处方指南和适用于不同专项运动员的HIFT方案,结合表面肌电特征或生物力学参数,从更多视角研究和阐明其生物学机制。

    2024年03期 v.36 32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下载次数:1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 ]

体育治理与体育产业

  •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数字化建设对其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沪深A股和新三板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许金富;王海霞;路来冰;叶宋忠;潘玮;杨少雄;

    运用文本挖掘法分析沪深A股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新三板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在2010—2021年的企业年报,基于样本企业在2010—2021年的非均衡面板数据评估企业数字化建设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样本企业通过数字化建设对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经研究表明:1)样本企业通过数字化建设能有效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样本企业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和组织集权强化在通过数字化建设促进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时存在中介效应;3)样本企业数字化建设显著增加了研发投入,但是研发投入增加在数字化建设促进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时存在遮掩效应;4)数字化建设能减少融资约束,但是融资约束减少对样本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显现;5)大型样本企业、劳动密集型样本企业和资本密集型样本企业通过数字化建设能有效促进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但是中小型样本企业在以数字化建设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时存在阻力。由此得出相关启示。

    2024年03期 v.36 33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协同治理困局及其破解策略——基于SFIC模型的分析

    王帅;丁先琼;李杰;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协同治理对促进体育旅游提质增效至关重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从协同基础、引领动力、顶层设计、协同结果等方面分析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协同治理现状,并基于SFIC修正模型分析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协同治理困局。具体包括:1)协同治理主体交互机制尚不完善;2)协同治理主体面临权责失衡困境;3)协同治理政策的实施细则出台滞后;4)协同治理机制施行存在多重阻碍;5)协同治理评估指标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针对以上提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协同治理困局破解策略。

    2024年03期 v.36 346-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1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