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专题特约

  • 体医工融合:交叉学科背景下体育高精尖学科发展探索

    王子朴;秦丹;刘海元;陈作松;何明;

    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学科诞生的必经之路。体医工融合学科在学科交叉和高精尖学科建设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服务于满足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解决体医融合、体工融合等“体育学+”二元学科融合遇到的新问题,开拓新的体育学研究领域。首先,提出构建以体育学为本、医学为基础、工学为手段的体医工融合学科。其次,在分析体医工融合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体医工融合学科的特征及对建设体育高精尖学科的推动作用。再其次,结合首都体育学院创建的体医工融合高精尖创新中心,从体医工融合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2个方面进行分析,希冀为体育交叉学科以及体医工融合学科向高精尖学科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022年06期 v.34 581-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8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式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

    崔乐泉;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与实践、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当代中国体育发展重大战略目标的体育强国建设,在融合中国国情与既有世界各现代化体育强国共同特征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之路。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的主要内涵是:落实人口规模巨大的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立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繁荣体育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将体育对外交往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些体现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以及体育外交不同领域的体育强国内涵元素,既有着世界各体育强国共有的现代化体育形态,更蕴含着经过中国式现代化洗礼,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力量与传统道德的中华体育优秀基因。这一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建设中国模式,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与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杰出体育文明成果,不断推动世界体育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2年06期 v.34 592-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4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2 ]
  •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下的幸福感追寻与实践方略

    于素梅;彭庆文;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体育新课程标准有效贯彻落实的关键,更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突破口。研究聚焦幸福感,诠释了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价值,重点分析了体育课程幸福感的内涵与底层逻辑、追求与价值意义、体现与综合研判;提出了基于“乐、动、会”视角的幸福体育课堂构想,重点围绕表征、指向和有效组织等分析了幸福课堂打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在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践的保障方略,重点围绕从“健康”到“幸福”、从“强制”到“需求”、从“统一”到“自主”、从“混沌”到“清晰”的调整,系统阐释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推进一体化实践的有效方略。

    2022年06期 v.34 602-610+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1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 ]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题

  • 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历程及新时代体教融合路径

    刘波;毕金泽;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从大学竞技体育百余年发展史来看,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竞技体育改革的不同任务,产生了锦标主义、体教分离等一些问题,但是由此也实现了由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渐进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学是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受锦标主义影响出现的选手制对当时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重构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即体育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包括体育院校)并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随之产生了体教分离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体育院校以“三结合”为办学思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建设高水运动队探索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进入新时代后,一部分大学将体育工作全面融入体育强国建设中,以全面育人为理念,探索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在深化体教融合、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背景下,一些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必然会逐步回归到大学。

    2022年06期 v.34 611-619+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20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域外实践、共性经验与中国路径分析

    王鹏;郝文鑫;郭振;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研究法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探讨美国、英联邦国家、欧盟国家、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各类培养模式特点的同时概括提炼上述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包括完善竞技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支持网络,侧重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科学训练水平,正视学训矛盾、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基于中国的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认为中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在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同时充分调动多元培养主体的积极性,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路径,即“举国体制+大学体育”路径、“举国体制+职业体育”路径和“举国体制+社会力量”路径。

    2022年06期 v.34 620-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3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北欧两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经验及中国借鉴启示

    曾允菁;黄璐;

    挪威和瑞典是北欧冬季项目强国,总结两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启示。运用竞技体育政策比较模型进行分析,简要回顾了北欧两国冬季项目竞技发展史,从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持因素、特定支持因素总结了北欧两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经验。认为北欧两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团主义、重视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建设具有国家特色的冬季运动文化体系,对中国在培养冬季项目后备人才过程中建设运动项目文化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在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培养新渠道;建设冬季项目特色示范校,打通运动员职业发展路径;转变冬季项目选材思路,推进跨项选材;完善冬季项目竞赛体系,提高冬季项目科研成果应用水平;提高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2022年06期 v.34 630-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10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体育强国建设

  • 北京市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路径

    骆秉全;冯国有;骆同;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促进了北京市冰雪经济的发展,为北京市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如何进一步促进北京市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对北京市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促进北京市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关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调整冰雪体育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筑牢冰雪经济发展基础;引进和培育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冰雪体育赛事,拓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打造北京市冰雪体育产业集群,促进京津冀三地冰雪体育产业联动发展;增加冰雪体育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冰雪体育科技创新;等等。

    2022年06期 v.34 64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2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3 ]
  • 中超联赛2012—2019赛季球队比赛跑动和技术表现的纵向对比研究

    龚炳南;李春满;周长敬;孙刚;刘鸿优;

    探索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以下简称“中超联赛”)球队在不同赛季的比赛表现差异特征,为中国职业足球竞技表现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采取数据级数推断与广义混合线性模型的统计方法,通过长时间序列的纵向对比研究,对中超联赛2012—2019赛季的1 899场比赛球队跑动表现和技术表现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职业足球比赛表现在连续多个不同赛季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1)在跑动表现方面,总跑动距离、平均跑动速度和中低速跑动指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单次高强度跑动的平均距离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但高强度跑动次数与间歇只出现了微小无意义的变化。2)在技术表现方面,个人控球平均触球次数、传中次数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趋势;个人控球时间、传球成功率指标也有着小幅度的提升。此外,2017赛季后的地面球争抢和抢断次数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犯规次数则有下降的趋势,但黄牌数量并没有同步减少。同时,单个异常赛季的体能表现指标与防守表现指标有着较为显著的波动,存在受到非比赛竞技类因素影响的可能。

    2022年06期 v.34 649-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下载次数:1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新时代学校体育

  • CAS理论视角下我国校园篮球系统演化机制与调控路径

    王文龙;贺凤凯;邢金明;米靖;

    推动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体教融合”与“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从结构模式与运行机制维度深入剖析我国校园篮球复杂适应系统,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我国校园篮球系统的演化历程,并进一步提出系统的调控路径。研究认为:1)我国校园篮球系统的发展契合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具有较高的适切性;2)校园篮球系统由政策制度、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多元主体4个子系统构成,系统的运行与优化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协同配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与能动性激发机制;3)在内部结构与多元主体的变化下,校园篮球系统历经艰难起步、曲折前进、改革探索和深化完善4个阶段,主体间及主体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是系统演化的主导力量,子系统的交互耦合是系统演化的主要模式;4)校园篮球系统应沿着结构调控、功能调控、要素调控和状态调控的路径展开,要从增强多元主体的“自适应”能力、重视主体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提高主体间“流”的畅通性和建立引领性强的“标识”等方面对系统进行调控。

    2022年06期 v.34 661-669+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下载次数:1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现实困境与新时期发展机遇、调适路径

    汪普奎;施成娥;陈钧;毛永强;郑歌德;李文意;

    探讨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现代化路径。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系统梳理校园篮球竞赛体系面临的竞赛目标存在认识和定位差异、组织结构亟待健全、赛事体系尚未完善、竞赛资源供给不足、规章制度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结合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面临的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日益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创新和赛事结构优化的发展机遇,提出以明确赛事目标为导向、理顺组织结构为引领、完善赛事系统为核心、丰富竞赛资源为动力、健全规章制度为保障的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调适路径。

    2022年06期 v.34 670-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2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锻炼正念对青少年锻炼坚持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靳明;靳勇;潘乐;冯蕾;

    目的:分析锻炼正念对锻炼坚持的影响及内部机制。方法:以2 29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软件“SPSS24.0”,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锻炼正念、锻炼投入、锻炼效果满意的相关性。运用统计软件“AMOS22.0”,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锻炼投入、锻炼效果满意的链式中介作用,利用放回式抽样统计法对中介作用进行进一步检验。结果:锻炼正念对锻炼周期长度、锻炼频率、锻炼时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p <0.05);锻炼投入在青少年锻炼正念和锻炼坚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5%),锻炼效果满意在青少年锻炼正念和锻炼坚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5.3%);锻炼投入和锻炼效果满意在青少年锻炼正念和锻炼坚持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7.6%)。结论:锻炼正念正向显著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锻炼正念以锻炼投入和锻炼效果满意为单独中介分别正向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即锻炼正念可通过锻炼投入正向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也可通过锻炼效果满意正向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锻炼正念以锻炼投入和锻炼效果满意为链式中介共同正向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即锻炼正念顺序性先影响锻炼投入再影响锻炼效果满意,进而正向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

    2022年06期 v.34 679-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体育乐趣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袁浩;辛飞;王兴泽;

    为丰富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研究视角,系统综述了发表于2000—2021年的有关体育乐趣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文献,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乐趣既可以直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等认知因素间接促进身体活动;在位移技能水平、任务目标取向、父母与同伴支持等变量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中,体育乐趣起到中介作用;体育乐趣不仅可以通过身体活动间接影响体质健康,还可能具有直接促进体质健康的效用。结论:体育乐趣能有效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水平,但体育乐趣的健康价值,及其对健康促进的路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我国未来相关研究应全面探究体育乐趣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影响;加快研制本土化体育乐趣测量工具,增加纵向研究、定性研究比例,识别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育乐趣影响因素;融合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与理论,研制寓教于乐型体育教学模式。

    2022年06期 v.34 68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1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 第34卷 总目次

    <正>~~

    2022年06期 v.34 697-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奋斗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欢迎订阅2023年《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正>期刊简介:《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目前是南京大学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本刊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期刊,主要刊载体育学及体育交叉学科的学术论文。

    2022年06期 v.34 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简介

    <正>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以深耕教学、育人为先,求真务实、探索科研,责任担当、服务社会为根本遵循,基于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跨学科特性,重点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探索奥林匹克研究的中国化范式,构建“科研、教研、社会服务”一体化联动模式。以服务“北京双奥”为契机,在奥林匹克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方面产出了标杆性成果,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2022年06期 v.34 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